Recruit – 養才建庫 香港再起飛

敢於外闖是過去香港人的特質,由早年內地改革開放北上開荒,到會計工程等專業人才往外闖,每能發掘新機會。當前香港正面對新一波機遇,如不想原地踏步,人才正要多走一步,面向國際。由Recruit主辦、《中國日報》(香港版)及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協辦,半年一度的「香港人力市場圓桌會議」,是次第29屆以「養才建庫   國際化本錢」為題,邀請多位重量級嘉賓出謀獻策,助港建立多元人才庫。

第29屆香港人力市場圓桌會議
日期:2018年7月6日(星期五)
 主辦機構:Recruit     
協辦機構:《中國日報》(香港版)/香港管理專業協會
主持:
李仕權博士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總裁
嘉賓:
張建宗先生 政務司司長兼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主席
鍾志平博士 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及非執行董事
陳永堅先生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常務董事
陳國璋工程師 香港工程師學會上任會長
羅正杰先生 羅氏集團行政總裁
黎嘉恩先生 德勤中國事務所副主席
梁嘉麗女士 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
盧麗華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
黃天祐博士 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董事副總經理
黃紹基先生 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阮蘇少湄女士 中電集團總監及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副主席

香港人才向來具備國際視野,每能洞悉先機,敢於創新冒險。由早年把握工業化機遇,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到後來內地改革開放,港商大舉北上,尤其活躍於珠三角地區投資,為內地提供資金和技術,同時輸入先進管理經驗和發展模式,而本港經濟亦快速朝服務業轉型,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然而當前本港經濟和人力發展正處關鍵時刻,既面對人口老化嚴峻挑戰,同時迎來經濟再次轉型歷史轉折點,如何破舊立新規劃人力,正是圓桌會議嘉賓關注的焦點。圓桌會議主持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總裁李仕權博士指出,規劃新的人力藍圖,不單關乎年輕人前途,也關乎香港未來整體發展。

把握第二次機遇
香港勞動人口386萬,失業率處於歷史低位2.8%,但全民就業背後有不少挑戰。首先,傳統4大產業(貿易及物流、金融、旅遊、專業及商業服務的增加值)佔GDP近6成比重,聘用約170萬人。雖然4大產業增加值持續增長,但也不無隱憂,如貿易及物流業從業員人數便由2006年83萬人,減至2016年73萬人,響起就業警號。此外不少人認為產業結構單一,窒礙年輕人向上流動機會,需有更多元發展。近年各國大力發展創新科技,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在環球科技競賽中相對落後,新經濟仍處起步階段。
香港如要突破瓶頸,創造更多向上流動機會,不能食老本等運到。如何尋求突破?去年施政報告指出兩方向:「香港面對多方面挑戰。在經濟發展方面,我們要鞏固及提升傳統產業,也要儘快推動新的經濟增長點。」鞏固傳統產業,開拓新經濟,人力結構也須重新定位。政務司司長兼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主席張建宗指出,香港面對第二次歷史機遇,40年前國家改革開放造就香港經濟起飛,如今續有3大契機有望再次起飛: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東盟自由貿易協議,香港將可發揮固有優勢,令多個行業受惠。「香港擁有國際級專業人才,由工程、建築、會計,到法律、仲裁等,皆有大量發揮空間,當然人才也須不斷提升,注入新動力。」

大灣區創新局面
多位嘉賓均認為,大灣區發展與香港尤其密切,張建宗說:「大灣區人口逾6,700萬,超越英國、相當於泰國;區內生產總值約1.4萬億美元,與韓國相若,並超越澳洲。大灣區發展已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香港將有明確分工,成為區內創新科技中心和國際航運、金融及貿易中心,這將可鞏固4大支柱產業,同時開創3大新支柱產業,包括創新、科技及創意產業。」
圓桌會議主持李仕權博士指出,香港在大灣區尋求突破,裝備人才往外闖是箇中關鍵。「香港人才富有冒險精神,走出去開荒並非新鮮事,如公用事業、工程、鐵路、會計等,便有不少成功例子,可承先啟後,作為參考。」
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常務董事陳永堅稱,煤氣公司早於1994年到內地發展管道煤氣業務,調派香港專才往內地開拓。除煤氣業務外,公司亦發展自來水供應與污水處理,以及新能源業務。截至2017年底,連同集團附屬公司港華燃氣有限公司的項目,集團於內地26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共有逾240個項目。陳永堅認為,港人向外發展,優勢始終在管理。「香港管理人富國際觸覺和經驗,可成為領導創新的重要角色。我們提倡兩個I的訓練,即Innovation和Implementation,令人才勇於改變現狀,對新事物有敏銳觸覺,他們本身未必是發明家,但能帶領團隊創新,將研發項目商業化。」他說未來大灣區發展將提供大量機遇,但年輕人對內地發展認知未必足夠,須從培訓入手。

培養國際視野領袖人才
基建工程是國際化事業,一帶一路發展可帶來龐大機遇。如中電集團於中國內地、印度、東南亞、台灣及澳洲均有投資能源業務,擁有包括採用煤、天然氣、核能及可再生能源作為燃料的多元發電組合。中電日前與泰國工業園區發展商Amata Corporation在香港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期間簽署合作備忘錄,研究應用於工業園區的智慧能源系統及微電網等技術,合作範圍涵蓋具商業規模的浮動太陽能系統及適用於智慧城市的能源管理等技術。
中電集團總監及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副主席阮蘇少湄指出,能源事業發展並不局限於香港,人才要具備國際視野和經驗才能進一步提升,勝任領導角色。「但普遍而言,香港年輕一代較不願意往外闖,尤其到較偏遠地區工作,反之內地學生更為進取,視野亦更為廣闊。」
香港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認為,年輕一代培養世界觀,對本港人力發展頗重要。「理工大學設有眾多渠道擴闊年輕人視野,讓學生到內地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親身了解當地文化和機遇,改變固有想法,更願意往外闖。」
香港工程師學會上任會長陳國璋工程師則稱,不少本港工程師遠赴中東、英國、東南亞等地發展,並參與多項國際級大型工程。「學會不時組織交流活動,讓年輕工程師到斯里蘭卡和柬埔寨等地交流。」
德勤中國事務所副主席黎嘉恩表示,會計界積極把握一帶一路和大灣區機遇,但在人力發展面對挑戰。「我們留意到不少到外地升學的年輕人(尤其讀國際學校的一群)畢業後不回港,選擇留在外國發展,香港須設法吸引他們回流鞏固人力。」 

開拓科研革新產業
香港開拓新興產業,創新科技可成為新經濟支柱,尤其在大灣區發展,香港要打造成創新科技中心,如何加強研發配合內地生產,把科技應用於各行業是重要議題。在這方面,零售業有成功經驗。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紹基說,該集團員工有 3萬人,其中1萬人在大灣區工作,分布於生產、後勤服務及店舖營運;其珠寶供應鏈業務包括原料採購、設計生產、零售,應用科技正是重要一環。「我們設有科研平台,與進駐科學園的科研人員合作,以創新技術解決業務上的問題。如採用納米專利技術為鑽石刻上『T MARK』印記,以及開發人工智能鑑證技術等,皆屬創新之舉。集團未來將拓展環球珠寶供應鏈業務,令香港人才可立足本地躋身國際。對內,香港企業可把握大灣區機遇,勝在同聲同氣,而對外則可面向國際,善用法制和語言優勢。當然人才也須不斷增值提升實力。」

走出去再回來
香港如要成就經濟再次起飛,人力先要好好裝備,但如何推動人才走出去,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及非執行董事鍾志平博士認為,無論一帶一路或大灣區發展,企業家和投資者應扮演帶頭角色。「企業要落實業務發展項目,從而提供事業發展機會,為年輕一代提供走出去的誘因。企業這樣引導人才走出去,成功機會遠大於他們獨自在外求職謀發展。」
張建宗指出,香港人力要「引進來、走出去」,年輕人往外發展不是為輸出人才,變相倒空香港。「剛好相反,這是一個循環,年輕人在外吸收經驗,然後再回來,可成為行業領導人才。」他認為,當前要務是爭取時間空間,跳出傳統政策思維,做好人力工程。「未來機遇處處,但也有不少挑戰和障礙,最重要是儘快培育人才。」


人力工程 6大焦點
香港新一代既迎來全新發展機遇,但亦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如要保持競爭力,須在知識、技能、視野,以至心態方面有所提升,從而裝備跳出去的本錢。香港要養才建庫策動人力工程,圓桌會議提出6大焦點和建議。

1. 國際視野 人才升級轉型
國際視野是未來就業重要條件。據經濟學人一項報告顯示,隨著科技發展,未來工作和社交會全球同步接軌,故人才須具備與全球各地溝通協調的能力。香港年輕人須有更廣闊視野看待事業前途,始能把握機遇。多位圓桌會議嘉賓指出,昔日港人敢於外闖打江山,而新一代傾向留在安舒區。因此即使有海外發展機會也難物色人才。香港如要開創新局面,須重塑外向特質。

大學的國際體驗
香港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指出,助年輕人培育國際視野,大學扮演重要角色。理大設有服務學習和領導訓練,讓學生可出外體驗,與內地和海外學生到外地進行兩星期交流,當中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吉爾吉斯和柬埔寨等。「透過學習和服務,學生可親身了解當地文化、生活習慣,以及發展機遇,並可與外地學生互相交流。」
此外,理大亦與西安交通大學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與來自絲路沿線數十個國家的百多間大學結盟,以推動文化、學術與科研的交流合作。理大與西交大合作舉辦絲路文創暑期班,讓兩校及海外學生參加;再加上學生交換計劃,為內地、香港及海外大學生提供開拓國際視野的交流機會。

企業人才融合
有嘉賓指出,部分年輕人對內地發展有所誤解,甚至根本從未到過內地,企業可從培訓入手,助年輕人拓展眼界。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常務董事陳永堅說,煤氣公司設有「見習行政人員計劃」,培育年輕人才為公司發展作好準備。「公司發掘合適大學畢業生協助發展香港及內地業務,見習行政人員須接受2年訓練,其中6個月派駐內地參與不同業務項目。他們會到內地不同地方參與業務項目,有些甚至遠赴內蒙,與當地人共事。」
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紹基稱,集團設有Management Trainee培訓計劃,以往香港和內地各自有團隊進行計劃,今年開始把兩者整合,加強兩地培訓生融合。「今年共招聘了40名MT,當中16人為香港大學畢業生,其餘為內地生。香港和內地培訓生可增進彼此認識,建立關係。計劃設有崗位輪調安排,港生須接觸內地業務。我們亦設有『智學大使』計劃,讓年輕人到集團實習體驗,有學生到了集團在深圳鹽田的內地總部進行實習。」

實習新模式
年輕人到外地實習交流,除院校和企業個別推出計劃外,另有一個新的平台。政務司司長兼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主席張建宗稱,政府今年3月推出「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先導計劃」,與16家大企業合作,為香港青年提供250個內地或海外暑期實習機會,職位遍布內地不同省市和7個海外國家,覆蓋金融服務、地產、建築和公用事業等多個行業。張建宗說,年輕人到內地和海外實習是真正體驗工作,累積寶貴經驗,有助及早訂立志向。
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梁嘉麗指出,年輕人走出去須克服心理障礙。如能多組織外展訓練,有助他們培養冒險精神。曾任香港外展訓練學校執行委員會主席的創科實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及非執行董事鍾志平博士說,香港外展訓練學校設有許多訓練項目,透過戶外體驗和鍛鍊,助年輕人發掘潛能,磨練堅強心志,培養領導能力及應變能力。

2. 創科人才引進來、走出去
香港尋找經濟新增長點,發展創新科技是一大重點,人才也須「引進來、走出去」。香港正與深圳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並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強港深合作。張建宗指出,香港可發揮自身優勢,集中發展4大科技領域,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機械人技術及金融科技。「借助本地院校科研實力,再配合大灣區先進製造業技術,加強本港科研發展。」
據統計處數據顯示,2016年本港創新科技從業員有近3.6萬人,較2015年增長約0.9%。多位圓桌會議嘉賓關注科研人才不足問題。陳永堅稱,煤氣公司在內地設有新能源業務,進行不少研發工作,當中一項是把林農廢物轉化為具環保效益的產品,能代替部分石油產品。目前項目研發總部設於上海,若香港能培育足夠人才,未來可考慮把部分研發項目轉往落馬洲河套區,由本港和內地人才合作研發。
梁嘉麗稱,本港銀行發展金融科技一大難題,是許多新科技尚未在香港應用,故難覓得本地人才進行研發工作。而業界除輸入人才外,亦進行跨行業培訓,如香港銀行學會便與香港電腦學會合作推出培訓課程,結合金融和科技的訓練。圓桌會議主持李仕權博士指出,本港科研開支佔GDP約0.73%至0.76%,遠低於新加坡的2.07%和韓國的4.14%,局限了人才發展。

提升科研比例 吸才與育才
張建宗指出,政府十分重視科技發展,並已定下目標,在2022年之前把本地研發開支佔GDP比率,倍升至每年約450億元,即由0.73%增加至1.5%。今年財政預算案預留500億元推動創科發展。至於人才發展方面,須大量吸納外來人才,同時加強本地培訓。政府剛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讓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的科技企業,能透過簡化手續快速輸入科技專才,首年名額1,000個。每聘用3名非本地人士,便須聘用1名本地全職僱員和2名本地實習生。這些本地員工全部均須從事科技工作。「這是多贏局面,既可吸引世界科技精英,也可培育本地人才。」政府亦推出博士專才庫計劃,資助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的創科企業聘用博士後專才從事研發,並提供每月最高32,000元的津貼。
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董事副總經理黃天祐博士認為,香港作為國際都市,鼓勵本地創業家之餘,亦須引進全球投資者,故須有宏觀政策吸引大企業來港投資,以生物科技為例,除了吸引企業來港上市,也應設法令他們落戶本地。「發展新經濟是大勢所趨,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地漸放棄小政府概念,政府推動經濟扮演更重要角色,香港應走前一步,勾勒未來藍圖,定出舊經濟和新經濟發展比例,從而著力培育人才。」

3. 創意產業優勢互補
除創新科技外,創意產業亦可望成為新經濟支柱。據統計處數據顯示,2016年本港文化及創意產業從業員有逾21萬人。張建宗稱,隨著大灣區發展,本港創意人才可有更大舞台發揮才華。他舉例說,本港有許多優秀演藝團體,但面對演出場地供應緊張的挑戰。而大灣區各城市則有不少演出場地和龐大觀眾群,正好發揮優勢互補作用。
羅氏集團行政總裁羅正杰指出,香港創意人才極富天分才能,在時裝界工作的創意人才,一般較願意往內地工作和發展。羅氏集團與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合作逾40年,現集團業務包括針織、紡織製造、零售、地產發展及投資,目前在內地、緬甸、孟加拉、東南亞,皆設有業務據點。員工有逾2萬人。
羅正杰稱,近年不少企業以「創造共享價值」Creating Shared Value(CSV)營商模式利己助人,產生盈利同時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發展。羅氏集團旗下創意項目D2 Place致力推廣本地文化及創意,支持並與不同單位合作,包括設計師、藝術工作者、音樂人,協助本地創意人才實踐理想。

4. 資格互認 專業更便利
香港擁有國際級專業服務,專業及商用服務從業員有逾50萬人,專業人才走出去不乏機遇,但須加強資格互認機制。香港工程師學會上任會長陳國璋工程師指出,學會為「華盛頓協議」成員,經學會審核之工程學位獲其他成員如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等認可。而配合大灣區發展,本港工程專業能進一步與內地達成資格互認,將有助本港專才往區內發展。「香港工程專業未來有不少機遇,但人力挑戰在於設法吸引更多優秀學生修讀工程學科成為業界生力軍。為此香港工程師學會成立了特別的工作組,專門與中學聯繫,到學校推廣工程專業。」
中電集團總監及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副主席阮蘇少湄指出,中電與中小學和大學合作,讓學生及早認識電力行業。中電亦積極推動女生修讀工程學科,吸引更多女畢業生入行,讓她們了解女生不單可擔任工程師,更可晉身管理層。「集團致力增加中電領導層的女性人數;並成立內部女工程師網絡,舉辦不同活動和講座,讓她們聚首一堂,建立支援網絡。公司亦推行家庭友善措施,助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

5. 傳統產業要重視
香港發展新經濟之餘,亦須鞏固傳統產業的地位。黃天祐指出,新經濟產業發展爆發力驚人,往往能吸引許多注意,但社會不可忽略傳統產業的發展。例如航運業對香港經濟貢獻甚大,20年前香港貨櫃吞吐量全球第一,但卻先後被台灣高雄、上海、深圳鹽田等超越,呈不斷下跌之勢。
黃天祐強調,香港航運擁有獨特優勢,作為中轉港地位不會減退。雖然內地港口航運及服務發展驚人,香港在硬件方面難以競爭,在大灣區發展的角色是以配合為主,但在軟件和政策方面仍有許多空間,能有所作為。如新加坡十分重視航運發展,設有稅務減免措施,吸引外國公司在當地設立總部,而基金投資航運相關業務亦可享稅務寬免。香港應從政策和軟件入手,設法鞏固航運業地位。至於人才交流方面,香港不少紅籌企業也可擔當橋樑角色,讓年輕人實習交流,尤其企業內有不少香港和內地人員共事,可促進兩地人才交流。

6. 吸引第二代回流
人口老化是香港人力面對一大挑戰,勞動力將持續下降。由於出生率低,年輕人將愈來愈少。德勤中國事務所副主席黎嘉恩指出,不少香港年輕人留學海外,畢業後索性在當地定居發展,不再回港,變相令香港流失人才,這不單是會計界的挑戰,亦是本港整體人力發展的問題。「在外國,香港畢業生是搶手人才,尤其在外國的中國人已愈來愈多,而港生掌握兩文三語,成為企業招聘對象。若了解香港留學生主要在哪些城市就學,可構思成立類似同鄉會的組織以加強維繫。」
目前當局設有特定計劃吸引已移居海外港人的第二代回流發展。張建宗說,行政長官和司局級官員外訪時也會到當地大學探訪香港留學生,讓他們更了解香港未來發展,吸引他們回流香港。 


總結
圓桌會議主持李仕權博士指出,香港正值再次轉型機遇,關乎年輕人前途,新一代應客觀了解箇中契機,不宜畫地自限。本港整體也須做好人力規劃,尤其要著力培育科研人才和提升國際經驗。人才走出去再回來,可開拓更佳未來。學界、企業、政府未來可加強合作,開創培育人才新模式。

資料來源:Recruit

our Latest News

10-08-2023

英文虎報專訪:羅氏地產最新時尚智慧商廈KTR 350

22-07-2023

與Laws Knitters Studio和MINI MOTORS體驗藝術、工藝和可持續...

04-05-2023

羅氏集團呈獻 “與agnès b.歌頌法國時裝與攝影” 藝術展覽

22-03-2023

與羅氏針織工作室一同慶祝香港藝術月

16-06-2021

羅氏集團 - D2 Place 榮獲香港紅十字會頒發「給血聯盟」銀章

16-06-2021

D2 Place x 法國五月「Colour the World」藝術展覽正式揭幕

04-06-2021

羅氏集團首席財務總監(製造業)關靜儀小姐分享培育本地年輕...

04-05-2021

自家品牌參加了香港貿發局的時尚購物展

26-03-2021

資訊科技總監劉則輝先生分享集團運用5G技術的計劃

02-12-2020

D2 Place榮獲新城財經台Digital Ex Award 2020 十大最佳商場獎項

22-08-2023

與羅氏針織工作室一同慶祝香港藝術月

24-12-2020

香港經濟日報就CSV市場策略訪問市場總監霍俊熹先生

20-11-2020

羅正杰先生於CREATIVE COLLISION 2020分享CSV願景

20-10-2020

FFFRIDAY X 連卡佛快閃店現已開幕

12-10-2020

南華早報專訪:羅氏集團在荔枝角的全新活化項目

07-10-2020

羅氏集團很高興於CSV和工作場所管理方面獲得多個獎項

29-09-2020

宏施慈善基金 X LYCHEE & FRIENDS 慈善賣旗活動開始

21-09-2020

羅正杰先生分享了他對本地時裝業的看法

15-09-2020

羅正杰先生分享對可持續時裝的願景

15-09-2020

非凡中國及羅氏集團羅正杰先生共同收購bossini控股權